首页 > 常识 >

家乡兵是什么

家乡兵,也称为民兵,是一种由居民自动组织或政府组成的不脱产的武装力量。这种武装力量主要是为了保卫乡土,其成员来自户籍中的丁壮,通过抽选或募集的方式组成。乡兵在平时负责修城、运粮、捕盗等任务,在农闲时期则进行集结训练。他们不脱离生产,因此不需要政府供养,也不属于国家兵籍。

乡兵制度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西魏和北周时期,由大都督或仪同统领,居于本乡。在随后的历代,乡兵制度得到了沿袭和发展。例如,在宋朝,乡兵与禁兵、厢兵不同,不脱离生产,多数是征兵制,即在若干名壮丁中选拔一名壮健者充当,农闲时定期校阅,并发放钱粮。少数乡兵则是募兵,如在宋与西夏接壤地区,招募弓箭手垦荒种地,缴纳地租,守护边土。

总的来说,家乡兵是一种重要的古代地方武装形式,它在维护地方安全和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