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书法之美》:以书法之槌叩醒传统文化记忆

《中国书法之美——汉字美的历程》 方建勋 著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不久前,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评选的“中国好书”1—2月开年榜单发布,《中国书法之美——汉字美的历程》上榜。该书荣登“中国好书”绝非偶然,它从“汉字”这一最富中华文化基因的符号入手,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书法之美”生动地展现出来,以书法之槌叩醒深藏在每个中国人心底的传统文化记忆,让我们能在这个键盘为王的时代,重新体验到笔墨书写的中华美学韵味。

艺术之美:黑白辨证的线条哲学

该书是书法教育家、北京大学方建勋研究员写给大众的一本“书法美的历程”。是“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是深入浅出的书法大众理论读物。《中国书法之美》第一次从中国美学研究的视角,系统梳理中国书法发展历史中的审美流变,具有很高的原创性学术价值。全书展示了自殷商甲骨、金文烂漫、秦篆婀娜、汉碑雄浑,乃至东晋风流、我写我意的书法艺术流变历程,对不同时期、不同字体、不同风格,以及其中蕴含的美学内涵逐一论析,以全景式宏阔的理论视野和现代性的美学思辨,将书法美的探究提升到新层次。

说它是写给大家看的普及读物,是因为它读起来有滋有味,没有理论著作的枯燥。全书图文并茂地收录了八百余张高清的传世碑帖,将书法之美直观呈现眼前。而且作者时常通过“茴字四种写法”式的单字精讲,用横向和纵向的对照,让人恍然大悟,心底直呼过瘾。不少读者说,方建勋先生是一位不断“捅破窗户纸”的“祛魅者”,书中总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人在轻松自如间领悟书法美的深奥精微。究其原因,就在于该书从形质、神采和创新三个维度,讲透了中国书法的艺术之美、文化之美和创新之美。

书法之所以为“法”,在于艺术必须有技法的门槛,从而使书法和涂鸦判然两途。这里的法,包括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从甲骨文到狂草,技法演进始终与审美意识的发展同频共振。古人说“技进乎道”,技法是通向艺术的必由之路。从“锥画沙”的用笔,“起收衄挫”的笔法,到“计白当黑”的章法布白,作者通过对一幅幅书法作品的技法讲解,让观者在一点一滴间感知书法的艺术范式,体悟笔墨轻重错落的对比之美,提按疾涩相伴的变化之美,篇章欹正相生的和谐之美,布白首尾映带的呼应之美,在大道至简的黑白线条中,领悟气象万千的书法大美。

文化之美:人文自觉的心灵写意

书法作为“君子六艺”之一,不自觉背负着“书以载道”的使命。有论者曾撰文指出,中国书法美学是“立象尽意”。魏晋之前,书法完成了篆、隶、草、行、楷“五体”形质层面“立象”的准备;魏晋之后,从自发走向自觉,步入了抒发性灵的“写意”阶段。作为东方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之一,书法绝不仅是技法传承,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才是书法之美的底色。当书家精通技法达到“心手双畅”的自由境界时,就能用毛笔在宣纸上挥洒出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后人在一篇篇传世法帖中,不仅能直观地看到黑白线条、泛黄的斑驳墨迹,还能读到古代文人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弘道济世的担当精神和道法自然的艺术追求。

潇洒隽永的《兰亭序》、涂涂抹抹满屏“渴笔”的《祭侄文稿》、法度森严的《九成宫》、圈圈绕绕的狂草《自叙帖》、雄浑丰腴的《前赤壁赋卷》,以至于令人瞠目的徐渭大写意,都能让我们体会到墨象之外不一样的生命丰神,从而获得跨越时空、意气相通的审美共鸣。

创新之美:艺术河床的不懈冲刷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书法风格的发展史。“法度”在成熟的同时也意味着僵化。中国书法之美不是简单的“好看”,那些“馆阁体”的楷书,虽然端正、美观,但并不具备书法美学价值。书法不是千篇一律的印刷体,也不是临摹前人的惟妙惟肖。书法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同质化,还要看艺术创新,看其在前人基础上给后人留下了哪些新的价值。

创新就是行到水穷处,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在前人臻于完美的情况下,探寻的书法艺术的新路。《中国书法之美》全书15个章节,论析的书法美学风格迥异、摇曳多姿,甚至是完全不同的极端,但他们却又具有同样的美学价值和近乎相同的美学地位。我们很难从中找出一条从古至今、贯穿其间的艺术发展脉络。如果硬要找的话,那就是艺术创新的一以贯之。

书法艺术的传承犹如一条艺术长河,一件件新意迭出的作品犹如滔滔河水,冲刷着艺术堤岸,不断改变、延展着书法艺术的河床,形成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中国书法之美。

(作者为文艺学博士、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社长)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夏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