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何与天下英才“双向奔赴”?


在上海,人才的重要性,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强调。
一些信号可窥端倪:去年以来,上海市人才工作局挂牌成立,16个地区分别组建区人才局,多家重点部门都设立了人才工作处。与此相呼应,一项关于全球科学家心目中创新人才理想城市的调查显示,上海已跻身全球前五位,超越一些发达国家城市。截至2023年底,上海人才资源总量已达到769万人,占常住人口30%。
当今的国际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竞争。对上海来说,人才是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更是构筑城市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关键所在。当下,上海正全力做好人才工作,构建引才聚才的强磁场和育才留才的新生态,让天下英才与这座国际大都市“双向奔赴”。
搭建平台 吸引人才集聚
不久前,第五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正式启动选拔,吸引了来自未来智能、高端制造等不同行业领域的众多创业人才踊跃参加。这份热情背后,是上海对人才逐梦的强力吸引和真实托举。
一位曾获得大赛最高奖金聚奖的科技公司创始人感慨:站上广阔的平台后,曾经并不知名的初创公司被更多人关注到,投资人和银行也主动找来,顺利完成了三轮融资,这就像一块“吸金石”,源源不断吸引资源导入。
近年来,上海着力搭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人才干事创业舞台。浦江创新论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重大展会论坛协同发力,以赛引才、以才引才,共同打造上海吸引高端人才的平台矩阵。
各类科研院所、产业孵化器和科研设施平台的吸引力,同样不可替代。在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逐年增长,未来产业产值按规划将在2030年达到5000亿元。大量的合作机会、完整的产业链、丰富的应用场景,为各类人才在上海创新创业提供了多元的土壤和基础。在沪国家实验室及大科学设施高质量建设运行,吸引了众多国际顶尖科研人才及创新团队。仅去年上半年,上海光源为企业用户提供机时数已达到2023年同期的2倍。
各类平台的聚合,带来资源的汇聚,人才集聚效应也随之不断扩大,从而形成正向循环。背后则是上海一以贯之的目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位研究员说:“科学家在这里工作的最大好处,是能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自由探索。”
类似的聚合效应,正从上海扩散到更大范围,并不断深化。去年,“长三角人才服务联盟”在沪揭牌成立,推动三省一市人才集团在人才招引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共同打造高效的人才交流、培育、服务和资源共享平台。
改革牵引 创新人才培养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与之相匹配的人才体系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2024年,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对高层次、顶尖人才需求规模持续走高。上海已明确,要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使人才培养更好匹配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近年来,上海高校积极推动建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关学科的建设和改革按下“快进键”,成为新兴的学科增长点。
在复旦大学,通过整合全校力量,跳出学科框架,一次性建设了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等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重塑新工科门类。上海交大近期推出AI赋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工作方案,在今年的计算机科学排名CS Rankings中,交大计算机学科的人工智能分项居全球首位。
显然,在上海,人才培养的“学科逻辑”正逐步向“产业逻辑”转变。今年3月,上海启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首批5所试点高校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精准对接。
着眼先导和未来产业发展所需,基础性、原创性、创新性研究人才的培养更加重要。今年1-3月,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细胞》三大顶刊上发表论文合计45篇,占全国总数的29.2%,创下历史新高。数据增长的背后,是上海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人才活力的不断激发。
为了创造更好有利于人才潜心科研的学术环境,上海还制定相关方案,更加注重代表性成果评价、人才发展潜力评价、团队整体性评价、科学设置评价周期,持续深入推进“唯帽子”治理工作。
筑巢引凤 营造安心环境
引才育才之后,关键仍要留才。近年来,上海全力优化人才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的支撑,让各类人才能在上海心无旁骛、没有后顾之忧,从而更好安身安心安业。
以青年人才比较关注的“居住成本高”为例,就在最近,浦东新区发布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在全区推出100万平方米以上可拎包入住的青年公寓,毕业3年内的高水平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青年人才,来浦东重点产业领域工作的,可享受租金不超过2000元每月、最长3年的优惠支持。
“住在这里,15分钟左右就能到公司,感觉是个很有活力的社区,还有专业的服务管家,遇到问题都能够快速响应,很满意。”在张江生物医药领域工作的纳仕国际社区首批住户冯先生感慨。
浦东的实践,是上海优化人才安居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上海为海内外各类人才来沪创新创业提供优质便利的安居服务,在《上海市人才安居工程实施意见》的基础上,逐步优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本市人才安居工作的若干举措》等人才安居文件,基本建立了市区联动、多方参与的新型人才安居制度体系。截至2024年底,共筹集21万套人才安居房源,提前1年超额完成“十四五”制定的20万套人才安居房源筹措任务,累计发放4亿元市级人才租房补贴,人才幸福感和获得感明显提升。
“软件”的服务保障同样要及时跟上。为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环境,去年,上海人才政策持续“加码”,推出“七个一”人才服务项目。此外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外国人才便利化服务的若干措施》,进一步落实海外人才出入境、停居留等保障措施,护航全球人才在沪安心安身安业。
今年,上海将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继续推进人才全周期服务“一件事”改革,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原标题:《上海如何与天下英才“双向奔赴”?》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周程祎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