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高新区探索碳达峰实践路径:“绿里淘金”,降碳不减产
莆田高新区以创新破解难题,探索碳达峰实践路径——
“绿里淘金”,降碳不减产
在百威中国啤酒博物馆流光溢彩的精酿体验区,游客在沉浸式展厅品味百年啤酒文化时,看不见的地下管网中,RO反渗透中水回用系统正将生产废水转化为生态补给水,每年滋养18万平方米厂区绿植;而屋顶3.6万块光伏板与每小时灌装16万罐的智能产线,正勾勒出啤酒工业的环保与效益双赢模式。
这套“阳光酿造+废水重生”模式正是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莆田高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缩影。近日,莆田高新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成为福建省唯一入选的开发区。园区以创新技术集成破解“降碳不减产”难题,探出一条“绿里淘金”的碳达峰实践路径。
锚定节能创新
打造零碳供能范式
酿酒业是高耗水行业,啤酒行业吨酒耗水先进值为4吨,而百威雪津通过创新技术将指标降至1.89吨,仅为行业基准的47%。酿酒蒸汽冷凝水若直排将造成严重资源浪费,该厂通过蒸汽冷凝水100%回收系统实现循环利用,年回收量达17万吨。2016年,从涵江梧塘镇迁到如今的产业园,百威雪津就设计好发展定位:锚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绿色生产目标,建成集智能制造、绿色安全、节能环保、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型、花园式的低碳智慧世界级工厂。
作为亚太最大单体啤酒生产基地,百威雪津年产能达200万吨,单线灌装效率高达16万罐/小时。系统性减碳路径延伸至全链条:建成啤酒行业最大的分布式光伏系统,年发电1500万千瓦时点亮精酿产线,热能回收年省天然气277万立方米终结包装蒸汽消耗;EMS与APC技术构建的“智慧能源中枢”,实时优化全厂流体调控;99.99%固废资源化与5500万元副产品创收……通过创新技术与绿色管理,百威雪津成为工业碳达峰“领跑者”和全国“无废企业”标杆。
3月底,在百威集团2024全球供应链会议上,该厂第四次斩获“全球最佳酒厂”桂冠。依托年产30亿瓶啤酒的产能优势,已带动原料供应商、生产设备制造商、销售渠道商等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推动莆田构建啤酒全产业链生态圈。
布局绿色园区
优化低碳产业生态
11.05平方公里核心区聚焦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56平方公里拓展区(含三大园区)布局临港产业与数字经济……当前,莆田高新区正以“一区多园”模式盘活低效用地,通过存量升级与增量培育双向发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绿色转型,产业结构优化是关键。以“产业生态化”为核心抓手,高新区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及食品加工三大领域,构建起贯穿上下游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培育出新能源汽车、HDT高效太阳能电池、节能环保装备等标志性板块,推动产业结构向低碳循环方向深度优化。
作为百威雪津的配套企业,福建长城华兴玻璃将“无废工厂”目标融入全流程,每年消化14万吨废玻璃,原料中再生玻璃占比超70%,既缓解固废处理压力又降低生产成本,建成全球单体规模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轻量化玻璃瓶生产基地。
园区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同样蓬勃:云度新能源汽车通过自主研发电机控制器与电池管理系统,推动整车能效提升20%,成为“电动福建”战略的重要支点;而钜能电力研发的高效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突破22%,组件功率较传统产品提升20%,不仅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更与华佳彩等企业形成“光伏+储能”的能源协同网络。
在生态化战略驱动下,莆田高新区已形成“绿色技术攻关、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共生”的发展范式。目前园区拥有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及多项能效领跑者认证,HDT高效太阳能电池基地、数控机床精密制造等项目的绿色产值年均增长超15%。
眼下,高新区产业生态红利正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华佳彩金属氧化物面板与安特半导体砷化镓芯片等全链应用清洁工艺,单位产值能耗较行业均值低18%,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构筑科创引擎
输出低碳转型方案
夕阳下的涵江兴化湾,蓝金色光伏矩阵与田野村落交相辉映。这片“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生态空间,年供绿电超9亿千瓦时,节约标煤27.54万吨,减排二氧化碳75.72万吨。
与渔光互补遥相呼应的,是星罗棋布的企业屋顶光伏矩阵——百威雪津15万平方米屋顶年发电1500万千瓦时;云度新能源汽车14兆瓦分布式光伏项目顺利并网后年发电量超1400万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排放超1.1万吨。
这种“天光海韵”的能源布局,正通过3月获批的《莆田市涵江滨海产业新区供热专项规划(2024—2030年)》持续深化:浙江三祥投资5亿元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全部建成后对外供热能力最大可达到304.9t/h,可为园区啤酒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利用工业制造的废热发电,还可以利用发电后的废热再用于工业制造,实现能源最大化利用。
3月29日,木兰溪口循环绿色低碳产业园正式开工。该项目以全球领先的“纺织品-纺织品”原级再生技术,构建25万吨绿色新材料、10万吨高端面料的闭环产业链,剑指国际再生纤维产业高地。这标志着莆田高新区从单一项目示范迈向系统化零碳园区建设。
在HDT高效太阳能电池22%转换效率、废旧纺织品再生等核心技术突破基础上,莆田高新区同步推进制度创新:率先编制碳达峰实施方案,构建“6大措施+5类项目”政策体系,并通过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形成“技术攻关—标准制定—模式输出”的创新链。此外,通过打造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高新技术标准化试点等平台,构建起“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福建日报报业集团记者 林爱玲 通讯员 林亦霞)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