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缅怀那些长眠在祖国边疆的惠州英烈

原标题:

缅怀那些长眠在祖国边疆的惠州英烈
清明节前夕我市各界奔赴广西云南等地祭奠英烈

  ●惠州日报记者彭红霞 刘豪伟 李松权

  清明祭英烈,素菊寄哀思。

  清明节前夕,惠州社会各界怀着对英烈的敬仰,奔赴广西、云南等地,以最朴素的情感、最庄重的仪式,深切表达惠州人民对长眠在祖国边疆的惠州英烈的无限怀念和哀思。

  这里,有一组值得被铭记的数据。截至目前,我市共有惠州籍烈士1808名,其中安葬在云南、广西烈士陵园的惠州籍烈士59名。

  模范长情

  “带稳兄弟,桥顿大哥来看望你了,你家里都好好的,漂亮的房子建好了,你在九泉之下就安息吧……”清明节前夕,年逾七旬的全国爱国拥军模范陈桥顿远赴千里之外的祖国边陲,祭奠长眠在此的烈士张带稳。

  张带稳是家中独子,仲恺沥林企岭村人。40多年前,他响应祖国号召奔赴战场,后来在战斗中牺牲。1998年,当陈桥顿了解到张带稳烈士牺牲后,父亲也因悲伤过度离世,母亲张岩好和妹妹们生活陷入困境时,主动和烈属家庭结为对子,承担起替烈士尽孝的责任。

清明节前夕,我市组织人员赴广西开展异地英烈祭扫活动。惠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供图

  “多年前,我就认了张带稳的妈妈张岩好为干妈,全村人都知道我是她干儿子,我们早就是一家人了。”说起和烈士家庭的缘分,陈桥顿告诉记者,1998年第一次走进烈士家庭时,烈属的贫困让他难以想象。当天下着雨,住在瓦房里的张岩好一家因为房屋年久失修漏雨严重,放满了锅碗瓢盆用来接雨水。“那情景真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说起这些,陈桥顿眼角有些湿润。他立即组织自己的施工队来到张带稳家,将他家漏水的房屋进行修补,“该换的梁、椽子、瓦片,全部换了一遍。”

  接下来的岁月里,陈桥顿隔三差五就去看望干妈张岩好,逐渐帮烈属家庭走出困境。后来,陈桥顿又向沥林镇政府建议,号召全镇的民营企业家主动与有困难的烈属家庭结对帮扶,支持帮助烈士家属渡过难关。在陈桥顿的带动下,沥林镇的民营企业家与烈士家庭结对制度至今依旧坚持。

  “我去看我干妈,一年至少两次,最多一年去过八次。”认了张岩好做干妈后,陈桥顿一直用实际行动替烈士尽孝,还多次到千里之外的广西凭祥市匠止烈士陵园祭奠张带稳。

  2012年,他出资20万元,帮助张带稳的妈妈和妹妹修建了一栋三层小楼,还把她家门口的道路进行硬底化。搬新房那天,陈桥顿将张带稳家的亲朋好友和邻居邀请来一起庆祝,还特意安排公司厨师做了红焖肉拿去与大家一起分享。张岩好特意盛了一碗饭,夹了一碗菜端到张带稳遗像前,深情诉说着陈桥顿替张带稳尽孝的点点滴滴。

  2018年,87岁的张岩好走完了自己的一生,陈桥顿披麻戴孝为老人举办了葬礼。“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像张带稳这样的烈士用生命换来的,今天不管用什么方式,我们祭奠英烈是要让逝者安息,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对生活和未来更有信心。”陈桥顿说。

  烈属思亲

  广西靖西烈士陵园,国旗飘扬,墓碑静立,惠州市惠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胡盛松打开手机视频,将画面定格在烈士潘日明的遗像前;远在千里之外的惠阳三和医院病床上,潘日明96岁的老母亲涂吉兰眼含热泪,颤抖着手轻轻抚摸着屏幕里儿子年轻的脸庞……

  这是一场相隔千里的云代祭,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再“重逢”。46年前,烈士卫国,血染疆场;46年后,慈母思儿,盼归故里。

  潘日明是惠城区横沥镇人,1978年4月参军入伍,1979年2月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0岁,安葬在靖西烈士陵园。

  近年来,按照烈士亲属异地祭扫组织服务工作要求,每年清明节前夕,惠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都会组织有异地祭扫意愿的惠城籍烈属前往广西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涂吉兰的小儿子潘先生都会一同前往为哥哥潘日明烈士祭扫。

  “老人家身体不太好,我要在医院照顾她,无法成行。”今年3月,潘先生接到该局工作人员的电话后,心里很是为难。为了不让涂奶奶一家人留有遗憾,惠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决定为其提供云上代祭扫服务。

  3月27日,惠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兵分两路,一路由该局相关负责人王灿祥负责,他们来到涂吉兰所在医院,打开手机视频,与另一路在靖西烈士陵园进行现场祭扫的胡盛松连线,让涂奶奶和潘先生看到完整的代祭扫过程。

  虽然相隔千里,当看到工作人员在烈士墓前献上祭品、清洗擦拭墓碑、鞠躬致敬,尤其是镜头拍到墓碑上潘日明的遗照时,病床上的涂奶奶不禁热泪盈眶,她用颤抖的手指不停触碰镜头,似乎想穿过镜头抚摸儿子的脸庞。

  “大哥墓碑上的彩色照片,是重新修复制作后贴上去的。”潘先生说,潘日明参军入伍时,他正在上小学。他每个月都会给哥哥写信表达思念,但由于当时部队不断更换地址,信都给退了回来。“每次信退回来,我都会大哭一场。”

  涂吉兰也会经常给孩子们讲述潘日明参军的故事。“本来第一年是要去空军的,但抗眩晕考核没通过。”潘先生听母亲说,潘日明很能干,经常帮家里干活,骑着自行车带弟弟们去圩镇玩。

  “谢谢惠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视频连线帮我们代祭扫,弥补了我们的遗憾,也感谢国家和政府对我们烈属的关心和照顾。”潘先生感动地说。

  战友缅怀

  “战友们,46年了,我们来看你们了,这些年过得好吗?我的军功章有你们的一半,你们的亲人、战友,党和政府对他们都很关心,你们就放心吧,我们永远想念你们……”

  3月27日,在广西靖西烈士陵园,一名身穿65式军装的老人站立在墓碑前,挺直腰板、举手敬礼,哽咽着向长眠于此的战友表达无尽的哀思与敬意,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这名老人叫邹长安,今年72岁,曾荣立战时二等功。“46年了,战友们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很想念他们,但又怕见到他们,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位于惠州市惠城区南坛的家里,邹长安深情回顾了与战友们的点点滴滴。

  邹长安曾是一名汽车运输兵。1979年2月跟随部队上了前线,主要负责伤病员和烈士遗体转运工作。“当时战斗很激烈,晚上都不能开灯。”邹长安想起46年前的战斗场景,仍激动不已。

  在战斗中,邹长安头部被弹片击中,一旦遇到阴雨天,还会隐隐作痛。尽管如此,他的斗志至今未减。“如果遇到战争,我这个老家伙还要上,为国家出力。”邹长安说。

  今年3月,惠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计划组织功臣模范、军烈属代表等前往广西靖西烈士陵园祭奠英烈。当该局工作人员与邹长安取得联系后,他一口答应了下来。

  “这么多年了,确实很想念他们,再不去就怕没有机会了。”邹长安认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这是他人生中唯一一次参加祭奠英烈活动,也许还是最后一次,他不想心中留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