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业特色产业“借船出海”
南海之滨,万商云集。在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陕西展区,来自秦岭巴山间的紫阳富硒茶与延安苹果构筑起独特的“陕味”风景线。
春茶“鲜”行 陕茶飘香消博会
“这是今年采摘的明前茶,从采摘到登上消博会展台,不到一个月时间。”4月15日,在陕西紫阳县和平茶厂展位前,参展负责人王静手持白瓷茶盏,向驻足客商展示着杯中舒展的嫩芽。
作为连续多年参加消博会的企业,此次消博会他们带来了包括紫阳毛尖、富硒白茶在内的五大品类新品。
作为全国重要茶产区,安康市紫阳县现有茶园26万亩,400余家茶企带动12万名茶农增收。今年春茶季已产绿茶615吨,销售额突破7亿元。
在紫阳,每片茶叶都承载着独特的自然密码。“我们的茶树扎根在片麻岩风化土壤中,根系可深入岩层3米以上。”王静解释,紫阳地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含“绿”量极高的茶叶品质。
王静表示,面对国内茶叶市场的同质化竞争,他们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保持收购鲜叶的传统,确保茶农收益;另一方面创新开发药食同源产品。
展台上,一款名为康吉茶的产品,吸引了不少采购商的注意。“这是今年的新产品,融合药食同源理念,以红茶为基底,搭配紫阳当地的橘皮、生姜。”王静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创新,不仅提升产品附加值,满足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健康需求,也推动茶叶从传统农产品向高端健康饮品的升级。”
“甜蜜”跨越 从黄土高坡到高端市场
延安市宝塔区香朵情合作社的展位前,圆润鲜红的苹果引得客商驻足。合作社负责人石海军切开一个苹果,脆嫩果肉迸发出清甜汁水。“我们延安的苹果用羊粪做底肥,自然成熟不催红。”种了38年苹果的石海军见证了延安苹果产业从“看天吃饭”到现代化运营的蜕变。从1986年开始,他就跟着父母种植苹果了。“以前苹果熟了之后,由客商上门收购,价格、品质都由他们说了算,我们没有发言权。”石海军说。
“2016年建成的智能冷库,成为转折的关键。以前苹果只能在土窖保存,现在有了冷库,能保鲜9个月。采购商的苹果收购价满不满意,我们自己做主。”石海军告诉记者,冷库中的恒温恒湿系统,能让去年年底成熟的苹果,现在吃起来依旧保持鲜甜爽脆的口感。除此之外,二维码溯源体系的应用,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苹果的“体检报告”,实现从枝头到舌尖的全程透明。
在市场拓展进程中,石海军所带领的合作社推行 “体验式营销” 策略——先行挑选部分优质苹果作为试吃产品,寄送给潜在客户。凭借延安苹果本身过硬的品质,收获了客户的良好口碑,最终助力合作社相继叩开了上海、海南等地高端市场的大门 。“我们2018年设立了延安苹果的海南直销店,全程冷链配送运输,彻底解决了鲜果保鲜难题。”
如今,通过冷链技术革新和创新营销模式,延安苹果成为具有高附加值、满足高端消费市场需求的优质水果之一,用产业升级带动了消费升级。
海拔高、日照足、温差大、降雨量适中等多重因素,让生长在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的延安苹果美名远扬。近年来,延安市苹果种植面积超332万亩,产量超464万吨,农民经营性收入的六成以上来自苹果产业。
全球“圈粉” 陕西农产品走向世界
消博会作为国际化平台,为陕西农特产品搭建了对接全球市场的桥梁。2024年陕西省农产品出口65.9亿元,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其中,苹果出口5.7万吨,鲜苹果出口至泰国、越南、阿联酋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陕西省商务厅连续组织企业参加消博会,正是看中展会的消费引领作用。王静坦言,在这里不仅能展示产品,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机会对接优质渠道商。借助消博会,陕西农特产品得以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消费者有机会品尝到这些高品质的 “陕味”,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
从生态价值转化到产业技术革新,从区域品牌培育到国际市场开拓,这些“陕西味道”成为农产品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生动注脚。当安康紫阳的春茶嫩芽与延安的脆甜苹果跨越千里登上国际展台,陕西传统农特产品通过“展会经济”的桥梁,书写着从田间地头到全球市场的新故事。
本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