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跌之后,抓住3大反攻机会
文 | 薛洪言
4月3日,美国“对等关税”靴子落地后,全球资本市场迎来剧烈震荡,相继经历“黑色星期五”和“黑色星期一”。
美股作为始作俑者首当其冲。4月3日-4日,美股三大指数均累计跌超9%。4月4日,道琼斯工业指数单日下跌5.50%至38,315点,纳斯达克指数暴跌5.82%至15,588点,较前期高点累计跌幅达20%,正式进入技术性熊市;标普500指数下跌5.98%至5,074点,创下2020年3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
4月5日,亚太股市开盘大跌。截至收盘,MSCI亚洲新兴市场指数跌超9%,其中,日经225指数、韩国综合指数、恒生科技、恒生指数分别下跌7.83%、5.57%、17.16和13.22%。
就A股来看,沪指跌7.34%报3070点,深证成指跌9.66%,创业板指跌12.5%。全市场近5300股下跌,其中4342股跌超10%。行业层面,31个一级行业全部下跌,其中,计算机、机械设备、传媒、电力设备、通信、环保、电子等9个行业跌超10%。

这场由美国“对等关税”引发的全球市场恐慌,不仅反映了短期风险偏好的急剧收缩,也揭示了全球经济格局重构下资产配置面临的复杂挑战。对于投资者来说,既要严格防范风险,也要看到大跌之中也恰恰酝酿着最好的投资机会。
就此次美国挑起的关税战看,与2018年贸易摩擦有相似之处,但市场环境已发生深刻变化。短期来看,贸易壁垒的抬升直接冲击出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以家电、轻工制造、消费电子等为代表的“对美出口链”首当其冲,部分企业可能面临订单流失和利润压缩压力。据中信证券测算,若美国对华征收的34%对等关税在年内持续,预计将拖累中国出口增速8.2个百分点,拖累GDP增速0.9个百分点。
短期来看,既便国内出台对冲性政策,其效果也是总量层面的稳增长,对于外向型产业来讲,其基本面压力大概率会持续一段时间。
长期来看,要对我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和供应链韧性保持信心。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制造业大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从数据来看,202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达29.6%,较2019年提升2.4个百分点,稳居全球第一。同期,美国份额提升1.4个百分点,日本、德国和韩国分别下降2.1、0.3和0.4个百分点。
市场对关税冲击的担忧,本质上是担忧外需大幅波动对经济的冲击。从总量层面看,庞大的内需市场和充足的政策调控空间就成为希望所在。结构层面,我国在光伏、新能源车、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尤为突出,短期内很难被取代,也会为我国更好地应对贸易摩擦提供缓冲垫。
当前,我国政策端“稳预期、保主体、扩内需”的工具储备充足,短期可关注对冲性政策出台带来的交易性机会。一方面,4月降准降息的概率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宽财政有望继续发力,消费补贴、育儿补贴以及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等“投资于人”相关政策有望快速出台,基建投资、减税降费、产业升级等相关增量政策也值得期待。
具体到市场机会方面,短期内,重点要提高组合的防御性,核心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大跌之后,市场情绪的修复需要时间,要有耐心。当前,美国加征关税引发的全球关税博弈的终局尚未明朗,若进一步升级,可能进一步引发连锁反应,继续压制市场风险偏好。对于A股而言,短期需关注政策发力节奏与外部风险演化,而中长期则应聚焦于产业升级的核心赛道。
结构层面,重点把握红利、内需和科技三大主线。在全球波动性系统性抬升的大环境下,无论是红利资产的防御性,还是科技创新的进攻性,本质上都是对中国经济韧性的不同维度定价。
1、重视红利资产的防御价值:在市场风险偏好大幅下行的背景下,银行、电力、运营商、公路等低波动、高股息板块有望成为资金避风港。这类资产现金流稳定,且与出口关联度较低,在政策宽松预期下有望享受政策利好、国家队救市和市场风格回归的叠加效应驱动,大概率能够走出独立行情。
2、把握内需驱动的结构性机会:基建链、地产链以及医美、旅游、港股新消费等纯内需领域,受益于政策刺激和内需复苏的双重支撑,有望走出独立行情。此外,结合我国对美国产品的反制措施,乳制品、猪肉、血制品等板块有望受益于进口替代逻辑,可能迎来份额提升。
3、关注科技突围的长期主线:长期看,科技创新与自主可控才是破局关键。就半导体、信创、AI等板块来看,短期受情绪扰动较大,但在全球科技博弈背景下,其长期投资逻辑并未改变。基于长期视角,重点把握短期大跌带来的买入机会。此外,拉长视角,全球政经格局的“安全优先”导向,可能推动各国在能源、科技、国防等领域加大冗余投资,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有望在光伏、核电、特高压等优势行业中进一步扩大出口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