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3755字铭文自带“说明书”“备忘录” 曾侯乙编钟成功入列《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编钟(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湖北日报讯(记者海冰、龚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7日发布新闻公报,宣布将74项文献遗产新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组织申报的《随州曾侯乙编钟》《少林寺碑碣(566—1990)》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联合申报的郑和遗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1409年2月15日)》。

曾侯乙编钟部分铭文(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随州曾侯乙墓,年代距今约2400年。编钟分3层悬挂,8组65件,共有铭文3755字,是目前世界仅存的公元前5世纪声文对应的乐律档案文献。全套编钟音乐性能卓越,音律纯正,音色丰富,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堪比现代钢琴。曾侯乙编钟具有“一钟双音”的特征,十二律齐备,能够演奏五声乃至七声音阶乐曲,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

不同类型的钟(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曾侯乙编钟入列世界记忆,当之无愧!”中央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武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李幼平激动地说。据其介绍,编钟3755字错金铭文内容非常丰富,体系化地记录了先秦中国的音乐实践与理论,包括音名、阶名、八度组、十二音对应转换关系、各国律名对应关系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曾侯乙编钟不仅自带先秦宫廷奏乐‘说明书’、乐律理论‘备忘录’,且体系化地展现了当时音乐领域的‘字词句和造句法’,让我们今天得以系统了解约2400年前的人类音乐之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称,曾侯乙编钟不仅是文字档案的载体,且作为青铜乐器至今还能演奏中外乐曲;更珍贵的是,编钟声音和铭文相互对应,共存一体,保存的铭文和乐音信息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蕴含音乐数理关系的出土文献,展现了人类智慧在“轴心时代”所创造的高度,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曾侯乙编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曾侯乙编钟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标识,其复制件、仿制件频频亮相国际舞台,先后出访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6亿多人领略了“孔子时代的音乐”及编钟乐舞的魅力。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馆长许杰说,曾侯乙编钟的铸造技术、音乐水平在公元前5世纪都是顶尖的,凝聚了青铜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力量和智慧,让青铜时代成为我们今天听得到的时代。“曾侯乙编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重大发现,在人类文化史、音乐史、科技史等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其成功入列世界记忆,必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世界人民进一步共享这份伟大的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发起世界记忆项目,建立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旨在唤起人们对珍贵文献遗产的重视,加强对文献遗产的保护利用。至此,包括甲骨文在内,我国共有八批次18项档案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钮钟(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表演编钟乐舞《礼乐天下》(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2024年9月,《编钟乐舞》在葡萄牙贝伦文化中心演出(湖北省演艺集团供图)

(来源:湖北日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