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汉阴县城关镇:“志愿红”绽放“文明花”

夏日的汉阴县城关镇,骄阳似火,志愿服务的热潮持续涌动。在街角巷尾、社区楼栋、田间地头、森林河道,总能看到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今年以来,该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构建起覆盖全镇30个村(社区)的志愿服务网格,通过“项目牵引、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打造出助老扶弱、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基层治理等系列志愿服务品牌,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每周三上午,一群“河小青”志愿者沿月河河道一边清理垃圾,一边向周边群众宣传生态环境常识。这支由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组成的环保志愿服务队,每月开展4次“护水净土靓家园”志愿服务,今年已累计清理河道23公里,带动周边居民1200余人次参与。在他们的影响下,沿河餐饮企业和店铺主动安装油水分离器,村民自发成立护河监督队,实现了“政府治水”逐步转变为“全民护水”。

在“千万工程”人居环境整治中,志愿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以来,该镇积极动员居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废旧物品回收等志愿服务。三元村通过“环保积分超市”,引导村民自觉参与环境整治,以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五一村通过“庭院美化”志愿行动,打造出40余户“最美农家小院”,昔日的杂物堆放点变身“口袋花园”,成为全省第一批“千万工程”示范村。

关爱弱势群体也是该镇志愿服务的重要内容,志愿者们走进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的家中,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和温暖关怀。在长乐社区,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上午,志愿者黄娜带着理发工具包,准时到幸福里小区为16名高龄老人开展“义剪”志愿服务,这已是她坚持开展“孝义关爱”志愿服务的第2个年头。像黄娜这样的“结对帮扶志愿者”,全镇已有200余名,他们通过“一对一”“多对一”形式,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生活照料、医疗陪护等常态化服务。

针对留守儿童课后教育难题,新城社区创新推出“爱心妈妈”志愿服务行动,通过结对帮扶开展关爱活动,让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感受到全社会的关爱。西街社区创新“图书漂流”志愿项目,每月组织读书分享会、故事分享会等活动,让书香浸润街巷阡陌。目前,全镇8个村(社区)开设“老年大学”课堂,33名教师志愿者提供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等服务。这些生动实践,彰显着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价值。

为助力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创建成果,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到文明交通劝导活动中。在交通繁忙的路口,志愿者们手持文明交通指示牌和劝导旗,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他们对行人闯红灯、不走斑马线,非机动车逆行、不佩戴安全头盔等不文明行为进行耐心劝导,并向过往群众宣传交通安全知识。针对老幼群体过马路的实际,志愿者们开展扶助和牵手通行的行动,确保他们的出行安全。通过志愿者们的努力,交通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文明出行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汉阴县城关镇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开展,离不开完善的组织和管理机制。近年来,该镇统筹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村(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广场、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等资源,建设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和30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招募党员干部、乡贤能人、民兵、网格员4000余人加入志愿服务组织,通过“线上+线下”双驱动的方式,走村入户了解群众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服务计划,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效率。

从街头巷尾到田间地头,从应急响应到日常服务,城关镇的“志愿红”早已超越简单的爱心奉献,演变为推进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当志愿服务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激发出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强大能量。这份温暖的坚守,正让“锦绣汉阴.文明城关”的故事在秦巴山间持续书写。(通讯员 张辉)


编辑:赵佳欣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