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舆见|胖东来维权:商业诚信与流量至上的博弈

当浙江海宁“胖都来”大卖场开业现场悬挂起“祝胖都来开业大吉”的横幅时,这场精心设计的营销秀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的不仅是商业讨论,更是对当代商业竞争的深刻叩问。

这家与河南零售巨头胖东来仅一字之差的新商场,以明星站台、政府祝贺的排场制造热点,却在品牌命名策略上暴露出投机主义的意思。

近年来,胖东来凭借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成为了众多消费者心中的网红商超。今年春节,慕名而来光顾胖东来的外地顾客占比过半,单日营收最高超过亿元,火爆程度赶超河南最火的5A级景区清明上河园。这一现象级的消费热潮,不仅反映了胖东来的品牌影响力和消费者认可度,也体现了其在零售行业下行周期中逆风前行的实力。在随机采访中,“真”和“不假”成为人们评价胖东来商品的高频词。

与此同时,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正经历着网红“柴怼怼”精心编造的谣言风暴。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实则是商业生态中长期存在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爆发。

在短视频平台造就的流量盛宴中,“碰瓷”已成为部分企业获取关注的捷径。从新乡网店盗用“胖东来甄选”名号,到直播间主播伪造“胖东来同款”话术,再到餐饮店伪造“胖东来联名”标识,这些精心设计的碰瓷大戏背后,是商业伦理的挑战。

“胖都来”事件的发酵,暴露出商业生态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一方面,部分企业将“碰瓷”视为快速成名的捷径,试图通过模仿和蹭热度获取短期利益;另一方面,真正的创新型企业却面临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市场环境不规范等多重挑战。

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从法治与创新两个维度发力。在法治层面,需进一步完善商标和企业名称登记制度,提高对“搭便车”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应加强对市场监管部门的监督,确保其在企业名称审批过程中严格履行审查职责,杜绝漏网之鱼。

在创新层面,企业需摒弃模仿捷径的思维定式,真正将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胖东来的成功证明,只有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服务升级和文化沉淀,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原创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诋毁一家企业比建设一家企业更容易。恶意竞争者深谙此道,他们用山寨名号混淆市场,用碎片谣言瓦解信任,用最低成本牟取最大关注。

社会的进步,恰恰需要保护那些“不聪明”的长期主义者,他们不擅钻营法律漏洞,却以笨功夫铸就品质;他们不追求热搜流量,却用真诚赢得人心。在流量至上的商业环境中,坚持诚信经营、品质至上的企业更值得尊重和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整个零售行业的健康发展,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