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财评|告别“有得住”,奔向“住得好”!山东好房子标准绘就幸福蓝图

当下,一场关于“好房子”的蝶变正在大江南北悄然发生。继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发布《住宅项目规范》国家标准之后,《山东省好房子建设标准指引》正式印发,并于4月16日在淄博市“好房子”现场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全面解读。
楼板设置厚度不小于10毫米的隔声垫、延长关键部位保修期、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50%以上、全方位设施配套实现全龄友好……山东将发布会从新闻中心搬到居民社区,在“好房子”楼前解读“好房子”标准,既让政策更加可知可感,也是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回应。
在城镇化率突破67%、人均住房面积超过40平方米的今天,“住有所居”已不再是唯一命题,如何让“居者有其屋”升级为“居者优其屋”,成为新时代的民生考题。“好房子”作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不仅是城乡居民安居乐业的物质基础,更是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社会和谐的核心要素。
高标准建设“好房子”,让民生福祉更有品质。山东的“好房子”标准从规划、设计、建造、交付、运维全过程考虑,聚焦安全、舒适、绿色、智慧要求,细化112条新规定,针对居住区风貌、空间配置、质量控制、适老化服务、智慧化运维等关键要素为“好房子”清晰画像。

一方面,注重用“细节”说话,让每一处空间都承载真实的生活需求,让每一平方米都能物尽其用、物有所值。比如,住宅全屋层高不低于3米设为“标配”,针对居民普遍认为厨房空间太小,明确厨房操作台面长度要大于3米,灶台前要留出至少1米宽的走动空间等。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用严苛标准和精工细作守护家的温暖。包括推广装配式装修技术(集成厨房、 卫生间等),应用 BIM 技术实现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孪生系统,优化施工精度等。
同时,山东的“好房子”更加关注“一老一小”的生活品质。通过全面推行人车分流设计,强化无障碍建设,拓展配建儿童日托中心、休息座椅等设施,实施“十类增配设施”工程,实现公共服务功能复合化,让高品质住宅关注每一户家庭的需求、每一位老人的健康、每一个孩子的欢笑,成为承载幸福生活的温馨港湾。
新房子要建成“好房子”,老房子也要改造成“好房子”。住房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家庭空间”“幸福空间”。在山东,因地制宜推进“好房子”建设,不仅面向新建商品房,更涵盖保障性住房以及既有住房的更新改造。比如,既有住宅建筑改造户门通行净宽不应小于0.8米,既有住宅加装电梯不应影响建筑结构安全性和正常使用功能等,确保民生工程“既保基本、更优品质”,这是群众居之所向,也是心之所往。
“好房子”的内涵不仅在于提升建筑及配套设施的品质,还要通过“硬设施”与“软服务”的双重提升,打造安全、便利、温暖的居住共同体。以服务为延伸,山东的“好房子”要求完善物业服务标准,包括社区巡检、装修管理、环境维护及用户满意度反馈机制;倡导邻里共享空间设计,促进社区互动与文化融合等,让“好房子”的服务更加精细化、人性化。

住房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梦想,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山东的“好房子”标准是一份从“有房住”向“住好房”跨越的“品质指南”,更是对“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深情回应。以宜居安居为落脚点,推动建“好房子”、住“好房子”、维护好“好房子”协同并进,将让更多人享受到“好房子”带来的民生福祉。
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随着新标准的落地实施,未来一栋栋以提升群众居住品质和幸福指数为目标的“好房子”将在齐鲁大地拔地而起,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将成为山东“好房子”的标配,推动更多家庭从“住有所居”向“住有优居”大步迈进,书写更加精彩的“广厦千万间,百姓俱欢颜”幸福篇章。
(大众新闻记者 方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