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酷暑?这份健康手册请收好

7月20日起正式入伏,今年的三伏共计30天。

今年三伏,打破近十年“40天长三伏”的惯例,成为近年来“最短”的三伏天。三伏天被称为“最难熬的日子”,也意味着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日子到来。

三伏天需要注意啥?夏季有哪些健康防护知识?出行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及整理。

防“暑”不是“凉快就好”

提起高温的影响,估计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中暑。

“每年七八月份正是中暑的高发期。”邯郸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杨峰介绍,它的发生与环境因素、个体状况、行为习惯等密切相关,尤其是气温过高时,人体有时会出现大量出汗、头晕、无力、恶心、心慌、气短等一系列不适,这就是中暑。

杨峰介绍,根据症状程度不同,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症中暑。先兆中暑的人一般会出现头昏、全身疲乏无力、耳鸣、心悸、恶心、口渴、胸闷、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温较正常或略高,一般不高于37.5℃;轻度中暑的患者会出现体温38℃以上,面色苍白泛潮红、皮肤灼热、呼吸急促、脉搏细弱而快;重症中暑时,患者体温可能超40℃,皮肤干燥无汗、昏倒或痉挛,严重者昏迷、抽搐。

邯郸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杨峰。

杨峰称,如果出现先兆中暑的症状,尽快脱离高温高湿密闭的环境,到通风阴凉的地方休息一下,适量喝水降温。如果有条件、病情也不重,赶紧适量饮用一些清凉的饮料,比如淡盐水或含盐的功能性饮料,也可以拿凉毛巾擦一擦降温,以缓解症状;病情加重时要即刻送医或呼叫救护车。

近几年,“热射病”这个词也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杨峰表示,热射病就是重度中暑,它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从轻微中暑发展到致命性热射病,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小时,患者会出现昏迷、抽搐、无汗、高热等症状,不及时救治,将导致不可逆的多器官损伤,甚至死亡。

杨峰建议,预防中暑,应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加以注意。衣服尽量选择轻薄、宽松、透气的浅色衣物,避免穿紧身、深色衣物。外出时携带遮阳伞、遮阳帽等遮阳用品,涂抹防晒霜,避免在直射阳光下暴晒。

在饮食方面,要保证每天至少1500毫升的饮水量,出汗多时可以补充含盐分的电解质溶液。另外,可适量吃一些果蔬,如西瓜、西红柿、苦瓜等,还可以饮用绿豆汤、酸梅汤等解暑食品。

同时,生活起居要规律,减少熬夜,保证充足睡眠;合理设置室内空调温度,防止室内外温差过大造成感冒或中暑。另外,常见的防暑药物也各有特点,且大多为中成药、非处方药,大部分药店可以买到,但需要注意的是,对酒精过敏的人群,应尽量避免使用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也不能与头孢类抗生素同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除了中暑和热射病,高温在其他方面对人体健康也有影响。”杨峰表示,高温天气下,人体大量出汗,会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大,血流速度减慢,心脏负荷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猝发风险也随之增大;湿热的环境还容易引发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和手足癣真菌感染等;长时间在室内吹空调、风扇,还可能会导致热伤风,出现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咽喉肿痛等。

“高温甚至还能对人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导致‘情绪中暑’,使人的精神、情绪产生波动,出现记忆力下降等。”杨峰建议大家提升对高温危害和防御措施的科学认识,及时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预警信息,做到有备无患,安全、健康地度过炎夏。

“抱冬瓜睡觉”不如“吃冬瓜”

“这个夏天最‘顶’的降温方式不是开空调,而是抱冬瓜!冰冰凉凉一抱就不想放手。”近期,抱冬瓜又成为今年的养生关键词。

为啥抱冬瓜能解暑?杨峰告诉记者,这主要是两个原因。首先,冬瓜皮密度高、比较硬,储存在阴凉处会有温差,人体正常体温37度,抱着传导热量快,感觉很凉爽;其次,冬瓜水分多,人体接触后热量交换起来,也会起到降温作用。

“抱冬瓜解暑其实也是吸引眼球,如果拿个热水袋放冰水,传导起来有同样效果,水床避暑也是这个道理。”杨峰说,“古代没有空调,农耕家庭里,抱着冬瓜避暑可以理解,有条件的人家还会抱个‘竹夫人’(凉席编制的枕头)、瓷枕等,其实都是一个性质,即密度高的固体传导热量快,瞬时降温达到避暑效果。”

如今市民生活条件早已改善,绝大多数家庭都安装了空调,再抱个冬瓜睡觉,没有太大必要。杨峰说,冬瓜表面毛茸茸,真抱着睡觉会很痒,有的甚至会诱发皮肤病。此外,一米多长的冬瓜放在床上,也着实令人不可思议。不过,夏天食用冬瓜确实是养生妙方。冬瓜具有利水功效,血脂高、心火旺的人多吃冬瓜,可以带走体内热量,达到解暑作用。

夏季防晒,这些要点要记牢

“进入夏季,气温持续攀升,紫外线强度也随之增加。”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苗国英提醒,防晒不仅是为了避免晒黑,更是为了保护皮肤健康,减少光老化和皮肤疾病的发生。紫外线中的UVA能穿透玻璃和云层,长期照射会导致皮肤松弛、色斑增多,甚至增加皮肤癌的风险。

“一天中,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是紫外线最强的时段,这段时间应尽量减少外出。”苗国英认为,若必须出门,物理防晒是首选,宽檐帽能遮挡面部和颈部,冰袖可保护手臂,防晒面罩则能护住脸颊和下巴,这些装备的防晒效果比单纯涂抹防晒霜更可靠。对于户外工作者或长时间在室外活动的人,建议选择透气材质的防晒衣,既能防晒又能保持凉爽。

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苗国英。

此外,苗国英介绍,选择防晒霜时,要根据活动场景挑选。日常通勤选SPF30+、PA+++的即可;若去海边、爬山,需选SPF50+、PA++++的高倍防晒霜。涂抹时要提前30分钟,让皮肤充分吸收,而且每2小时需补涂一次。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部位,如颈部、耳后、手背、脚背等,也不能忘记涂抹,这些地方往往是晒伤的重灾区。另外,不同肤质选择的防晒霜类型也不同,油性皮肤可选清爽的凝胶型,干性皮肤适合滋润的乳霜型,敏感肌则要选温和的物理防晒霜。

“不少人在晒后会用冷水洗脸,其实 32-34℃的温水更能舒缓皮肤受到的热刺激。”苗国英介绍,如果皮肤被晒红,可薄涂冷藏的芦荟胶,但要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护肤品,以免加重刺激。若出现明显红肿、疼痛甚至起水疱,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缓解。

夏季防晒是一项长期工作,无论是晴天还是阴天,都不能掉以轻心。只有做好防护,才能让皮肤在炎炎夏日保持健康状态。如果出现严重的晒伤或皮肤不适,应及时到医院皮肤科就诊。

本报记者王梦洁 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