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最深切的爱给学生

一条蜿蜒曲折的机耕路夹杂在林木和野草之间,这是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李家河镇民族中学教师谭晓艳去往该镇冷槽沟的路,小雨后的机耕路湿润而滑腻,谭晓艳紧紧握着方向盘,车轮每向前一寸,她就离学生的家更近一点。

从2018年至今,谭晓艳连续当了7年班主任,走访了200多个家庭,有的家庭去过5次以上。有时候,她会给学生带去书、文具,在聊天中与家长沟通孩子在校情况,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偏远一些的地方,谭晓艳就和同事一起去,每次家访完,她都会记录家访的细节,写下每个学生的家庭、个人性格等。宣恩县教育局副局长何志刚说:“谭晓艳把最深切的爱给了学生,这是教育家精神在乡村学校扎根的表现。”

在宣恩县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中,明确指出要实施“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面对这一目标,宣恩教师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以课堂深耕、机制创新等方式,破解教师专业发展瓶颈难题,推动教师提升育人水平。

自2023年以来,宣恩县教育局构建“教研员驻校任课+立体化视导”的工作模式。初中物理教研员黎春花任教于宣恩县第二民族实验中学。黎春花和其他教研员一样,听随堂课,和教师一起研究教材和课程。同时,诊断教学问题,改进教学方式。

2024年,教研员们全年共听评课1500余节,有效帮助学校和教师梳理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教研促教学,强化师资队伍。

2025年1月,宣恩县教育局工作人员走进全县多所学校,与校长、教师面对面对话、交流,对教联体建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督导等工作进行细致调研。“走进教学一线,用脚步丈量教育,了解制度与实践的真实性,是我深耕教育的第一步。”宣恩县教育局工作人员邓瑾说。

宣恩县以“教育家精神”为教学改革内核,构建“名师领航+青蓝共进”的双轨培养体系,创设“育苗—壮苗—骨干”教师孵化体系,打通教师专业发展通道,破解教师成长动力不足难题。同时,依托名师工作室,以教联体为引擎,打造“核心校+成员校”的教研辐射圈,以“订单式送教”“联片教研”“跨校备课”等形式定期开展活动。

第二民族实验小学副校长杜艳丽组建的工作室,除了组织参加培训、开展教学观摩活动外,还同步升级“青蓝工程”,探索推行“三年进阶式”师徒契约。2024年,该工作室3名青年教师在县级赛课中获奖,5名青年教师成功晋升为骨干教师。

2024年3月,宣恩表彰了158名骨干教师,他们在全县开展示范课、送教下乡、听课评课等活动,参与跨校教研率达到80%。近年来面向全县遴选卓越教师131人,优秀校长、班主任、教师200余人,以榜样引领激活教师内生动力。

“教育家精神从理念的高地走向实践的平原,激励教师的‘小我’主动融入‘大我’。只有‘小我’与‘大我’双向奔赴,教师才能体会到知行合一的幸福。”宣恩县教育局局长方应鹏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12日 第03版

作者:特约通讯员 胡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