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晓进:媒体变革与不忘初心
作者:辜晓进(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本刊学术顾问)
来源:《青年记者》2025年第7期

导 读:
主流媒体融合改革的“初心”其实很简单,就是要顺应人类向数字端大规模迁徙的时代潮流,通过融合转型变成具有数字传播能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在数字端赢回注意力,重塑影响力,凝聚公信力,增强竞争力。
若以顶层号召为标志,2014年被称为中国的“媒体融合元年”。是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
11年过去,总书记所期待的“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正在各地逐步显现和形成。为加速这一目标的达成,主流媒体系统化变革的大幕也已完全开启,以融合转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改革热潮,正如火如荼地深入进行。但在埋头改革之际,也有必要回望一下过去:我们为何出发?
在历史的很长时段里,传统媒体是人们获取各类信息的占统治地位的主渠道,并依赖这个主渠道获取的注意力,挣得能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丰厚经济收入。主流媒体经营意识的觉醒和产业化变革的推进,极大地强化了传统媒体注意力变现的能力。但随着数字时代人们将网络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主渠道,传统媒体能收割的注意力大量流失,广告商也追逐数字注意力而去,传统媒体的衰退便不可避免了。
因此,主流媒体融合改革的“初心”其实很简单,就是要顺应人类向数字端大规模迁徙的时代潮流,通过融合转型变成具有数字传播能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在数字端赢回注意力,重塑影响力,凝聚公信力,增强竞争力。但话虽简单却实施不易,盖因数字端本身是去中心化的;数字端信息传播的技术环境和创新迭代速度,远超主流媒体的掌控能力;数字受众享有“货比无数家”的便利,对内容质量更加挑剔;数字端广告商对受众规模的要求,远超传统媒体时代的发行量或收视率。这是融合转型的困境所在,需要一改再改,不断深化,寻求突破。
笔者注意到,正因为难,在一些以“改革”为名的努力中,也曾出现偏差。如一些媒体迫于生存压力,将主要精力用于创收挣钱,而忽略甚至放弃了作为“主业”的优质内容生产。还有一些媒体貌似“狠抓主业”,却将主要资源用于传播者自己都不感兴趣的“假大空”表达,而远离民众关切,忽略社会痛点,放弃新闻媒体本应具备的针砭时弊、舆论监督等重要功能。更有媒体在一些主题报道中进行数字端的“表演式传播”,热衷于“数据浮夸”。
这就远离了初心。“注意力”是包括数字媒体在内的任何媒体生存的前提,而注意力的宿主是内容。因此,“赢回注意力”的核心,就在于能否在数字端生产受众所期待的优质内容,并以符合数字传播规律的方式和速度将内容高效传播出去。这也是主流媒体能否真正“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的关键所在。任何伤害优质内容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的改革,都将与“初心”抵触。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辜晓进.媒体变革与不忘初心[J].青年记者,202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