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环境美”到“风尚美”,上海这些乡村用文明乡风解锁“生活美”

嘉定乡村留存着原生的村庄肌理风貌,青浦水乡铺展着商旅融合的发展新篇,崇明处处彰显红色底蕴与生态之美的交织魅力……近日,记者跟随上海市文明办文明乡风建设专题调研队伍,走访了嘉定、青浦、崇明三区多个乡村,发现尽管三个区的乡村形态各具特色,却始终以“以人为本、文化为魂”为核心方向,在人才聚合、文化传承、治理创新、资源整合四大领域形成共通实践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精神内核”。

多元力量撑起文明“主心骨”

调研发现,嘉定、青浦、崇明三区均注重挖掘“本土人才”与“外来力量”,让不同群体成为文明乡风的“传播者”与“践行者”。

秦汉方夏时尚中心

青浦赵巷镇方夏村精准聚焦三类关键群体,以秦汉方夏时尚中心为载体,培育“文化人才主理人”,将海派旗袍文化融入乡村空间;依托绿色魔方文创园,吸引“乡村创客”开展农耕体验、节气活动,推动城乡文明互鉴;邀请退休老党员、老干部等“乡贤”修订村规民约,带头践行孝老爱亲理念。

崇明红色数据库

嘉定马陆镇北管村打破群体边界,让企业、商户等八大类群体参与治理,创新“百家管”共治、“百姓管”自治模式,从环境整治到惠民服务,实现“全民搭台、全民唱戏”。崇明竖新镇组建六支“红色队伍”:红色记忆守护者挖掘镇史故事,红色文化传讲人普及抗战历史,红色记忆讲解员提供志愿讲解服务,红色匠心手艺人将雕刻与红色主题结合,红色文明推荐官用短视频推广文旅,薪火相传小红心组织小学生开展红色主题活动与经典诵读,形成“老中青”联动的文明建设梯队。

本土特色唤醒乡村“精气神”

无论是非遗传承、红色基因,还是产业与艺术融合,嘉定、青浦、崇明三区均以“在地文化”为抓手,让乡村有“乡愁”更有“内涵”。

嘉定区深挖本土文化符号。马陆镇大裕村以“葡萄+艺术”为名片,依托安藤忠雄设计的嘉源海美术馆,将葡萄产业与艺术展陈结合,去年农文旅产值达6.72亿元;“艺趣荟”平台聚焦嘉定竹刻、篾竹编织等非遗,让游客在品尝葡萄时体验传统手工艺。

青浦区用“接地气”的形式传文明。方夏村以快板宣讲政策、沪剧选段讲文明故事,和睦村通过标准化电影院放映影片,让文化宣传“听得懂、喜欢看”;和睦水街更以徐泾河为纽带,融合江南水乡格局与现代建筑美学,打造“乡村+商旅”的文化消费场景。

“布布瀛非遗生活馆”馆藏万匹崇明土布

崇明区聚焦“红色+非遗”双主线。竖新镇惠民村“布布瀛非遗生活馆”馆藏万匹崇明土布,游客可体验纺织、植物染,推动“老物件变文创IP”;明强村依托1929年中共崇明县委机关旧址,开展红色露天电影、主题诵读活动;沈探花馆挖掘科举探花沈文镐的“德勤绩廉”故事,同时展示革命烈士事迹,让清廉文化与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精细治理让文明“常态化”

“积分制”成为三区推动文明乡风的共通抓手,同时辅以“柔性引导”,让文明从“要求”变为“自觉”。

嘉定北管村推行“积分保理”制度,将宅前屋后整洁、垃圾分类等纳入五大类十几项考核,村民达标可兑换生活用品,通过日常引导避免集中清理的高成本;青浦方夏村的积分制更覆盖孝老爱亲、公益参与等,采取“农户自评、小组互评、村委总评”模式,推动庭院整治全覆盖,村民乱扔乱堆现象减少70%以上。

此外,嘉定通过“爱我嘉乡”十大行动、企业公约强化顶层设计;青浦和睦村依托退休老干部“聊家常、串门”的柔性方式,引导村民维护“网红村”秩序;崇明竖新镇“村居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将职能部门、志愿服务队纳入网格,让治理更精准、服务更贴心。

多维联动拓展乡村“新空间”

从便民服务到文旅融合,三区均注重“资源打包”,让乡村既有“宜居度”也有“吸引力”。

嘉定马陆镇北管村市民健身驿站

嘉定“我嘉邻里中心”构建“一主四辅”功能格局。主楼设“一网通办”、亲子活动室、阅读空间,辅楼含社区卫生服务站、共享健身房,定期开展戏曲沙龙、手工烘焙,成为村民“一站式”生活圈;北管村百亩生态林种植三十余种花木,配套亲水平台、健身步道,既是休闲地也是“生态氧吧”。

青浦和睦水街成为“颐养身心”的度假区

青浦和睦水街整合生态、餐饮、民宿资源,规划高端会所、文创工作室等业态,成为“颐养身心”的度假区;崇明竖新镇时光供销社由老宅改造而成,融合咖啡、文创与红色阅读区,10%营业额归村集体,形成“红色教育+绿色经济”闭环,既富口袋也富精神。

以文明乡风建设为笔,上海的乡村正绘就“环境美、风尚美、生活美”的新图景。随着更多特色实践的深化,未来将持续以文明之力涵养振兴动能,让“乡愁”与“未来”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