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兴仁市:团结奋斗谋发展 石榴花开满城芳

“我是来自马马崖镇的基层工作者,我要多做实事、做好事,努力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

清明过后,春光明媚。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市第三中学礼堂里,一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比赛正在激烈进行。来自兴仁市各乡镇(街道)、部门的演讲员们,以身边人、身边事讲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典型故事,精彩的演讲不时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演讲活动。 陈湘飚摄

近年来,兴仁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凝心聚力,守正创新,从文化浸润到产业发展,从示范引领到全域共建,全力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奏响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强音,绘就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画卷。

文化铸魂,编织民族团结进步“同心结”

“铜鼓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鼓面上的圆圈就像各民族兄弟手拉着手,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同心圆,永远围绕着中心的太阳转。”屯脚镇铜鼓村铜鼓表演队队长王升浮说。

铜鼓表演。 兴仁民宗局供图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精神引领,传承红色基因。兴仁市强化精神建设,全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脱贫攻坚精神,高质量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传承红色基因。建成海河红军战斗遗址公园展示中心,被命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非遗保护,守护文化根脉。将“非遗”传承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相结合,传承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用好“六月六”“八月八”等民族节庆,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集市”活动,向全市人民展示民族特色的服饰、刺绣、蜡染、剪纸、中医药、薏仁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苗族“板凳舞”大赛,各民族同胞同台表演,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增强文化认同。目前,兴仁市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6项、州级52项、市级23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省级4人、州级18人、市级151人。

“三交”润心,构筑共有精神家园。以“五旗五徽五认同”活动为载体,落实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增强中小学生“五个认同”,兴仁市第七小学获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命名。开展“百姓大舞台,民族大联欢”系列活动,引导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以主人翁身份积极参加各类活动。累计开展文艺演出50余场,展演节目500余个,吸引群众观看20余万人次,架起各族群众情感桥梁。用文化滋养民族团结之魂,以节日为媒,引客旅游。以民族特色村寨鲤鱼村,鹧鸪园村等为载体,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

共同富裕,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子”

“薏仁米是药食两用的健康食材,我们生产了薏仁米花,薏仁红豆粉等产品,今年薏仁米销量比去年增长近50%,可以说‘兴仁薏仁米’让全球共享!”贵州薏源尚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膑介绍。

薏仁米产业。 兴仁民宗局供图

兴仁市立足当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村企联盟”,搭建东西协作“致富桥”。抢抓东西部协作机遇,积极拓宽就业渠道,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输出就业路子。兴仁市人社部门主动担当“红娘”“保姆”角色,通过与广东、浙江、福建等人社部门对接企业,探索跨省“村企联盟”模式,形成劳动力组织、输送、就业一条龙机制,促进各族群众稳岗就业。2024年,开展劳务协作培训班29期,组织32个村通过“村企联盟”输送农村劳动力3.64余万人。

“薏乡”产业,吹响乡村振兴“新号角”。立足山地实际,写好特色文章,做大特色产业。围绕薏仁米、兴仁小黄牛等山地品牌,带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兴仁薏仁米”先后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18项荣誉,畅销海内外。薏仁米市场份额占全球的70%以上,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薏仁米种植、加工、产品集散地,掌握全球定价权。全市有薏仁米加工企业(作坊)470余家,周边各县共有5万余户20万余人参与种植,带动约2万人从事加工贸易实现增收。

铝合金板带材。 兴仁民宗局供图

“铝都”成效,新型工业一体“快发展”。聚焦“贵州铝都”发展定位,大力发展煤电铝一体化产业。着力打造“以煤发电、以电产铝、以铝带产”的可持续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2024年,兴仁市煤电铝一体化产业实现产值255亿元,直接解决就业超5100余人,带动就业1.2万余人。

创新载体,激发全域共同创建“原动力”

“我们鲤鱼村建设得越来越漂亮,每年‘八月八’节日,各民族的群众都来这里过民族风情节,大家都是一家人,一起共跳‘板凳舞’。”屯脚镇鲤鱼村苗族村民杨国元自豪地说。

民族风情节。 陈湘飚摄

兴仁市高度重视示范点建设,通过打造典型,实现示范引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鲤鱼村就是典型代表,先后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文明村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

培塑典型,奏响“主旋律”。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创建工作,鼓励各单位争创一流,走在前列,深入挖掘各类先进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广泛宣传。2024年9月,屯脚镇鲤鱼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田锦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市及时开展模范人物的学习宣传活动,组织田锦华等先进典型登台宣讲,用身边人感染带动一片人,形成学模范,争先进的浓厚氛围。

示范带动,传递“好声音”。聚焦主线,宣传民族宗教政策,把东湖公园打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被省民宗委命名为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常态化利用五月、十月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开展系列活动,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比赛等,传递民族团结好声音,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共同参与,架起“连心桥”。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意识形态、网络管理、对外宣传等工作,倡导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社会风尚,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生动局面。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兴仁市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探索新路径,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薏乡”大地常开长盛。(陈湘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