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东北抗联:用鲜血铸就的英雄岁月

在东北大地广袤无垠的苍茫林海与绵延千里的冰封雪原深处,埋藏着一部浸染血泪、炽热灼心的抗战史诗。自九一八事变的烽火无情点燃,到破袭老岭隧道的战斗号角激昂吹响,东北抗日联军以钢铁般的意志、血肉之躯,毅然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壮阔长卷上,挥毫泼墨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荡气回肠的壮丽篇章。今天,让我们缓缓走近这群铁血英雄,细细聆听那段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岁月往事。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东北抗日联军顽强抗敌14年,面对凶残的敌人和恶劣的环境,他们不畏牺牲、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气壮山河的不朽丰碑。

为探寻这段历史,记者找到了纪录片《东北抗联》摄制组,编导之一的康春艳说:当时为了收集资料,摄制组在严寒中赴黑龙江,寻访到了抗联英雄李兆麟的儿子,“李兆麟的儿子,这个老爷子,我们去的时候老人已经在马路边等很久了。见到我们很激动,那天他身体还不是特别好,那时候我们还在想忍不忍心打扰。”

从李兆麟儿子的讲述中得知,抗战艰难期,李兆麟夫妇为保部队安全,忍痛决定将刚刚呱呱坠地的亲生骨肉,遗弃在茫茫的雪地里。类似舍小家为大家的故事,在抗联中屡见不鲜。康春艳回忆道,当时听到这个故事,摄制组的许多人都不禁红了眼眶,“那个时候咱们部队正在进行东征,因为孩子小,他的哭声容易暴露目标。等咱们抗战胜利以后,这两口子再回去找孩子的时候,这个男孩不知道下落,至今都不知道。就像这样抗联的后代特别特别多。”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看似简单的话语,却无比真实地勾勒出了当时恶劣至极的生存环境,“当时有一个抗联的战士,再过来围火堆的时候,他想点一颗烟,暖和一下,当这个火划着的时候,他已经不能动了,就是整个人的体温已经没有了,烟没等点着,这个人已经冻死了。”

14 年抗战,东北抗联的战士们时刻受饥饿、严寒与战火威胁。军级以上干部超 30 位牺牲,其中包括杨靖宇、赵尚志等威名赫赫的抗日将领。当残忍的敌人解剖杨靖宇将军的遗体时,胃里仅存树皮、草根和棉絮。康春艳哽咽地说:“那个时候,日军来到东北以后,基本就是归屯并村,实行‘三光’政策,那时候在民间叫归大屯。整个切断老百姓和抗联战士的联系,所有的抗联战士都找不到粮食,粮食的来源只能是民间的老百姓冒着风险,通过各种渠道,送给抗联战士。”

即便身处嚼草根、饮雪水、栖身地窨子的绝境,他们也从未停下战斗的脚步。

这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给纪录片《东北抗联》摄制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编导康春艳回忆道,摄制组走遍抗联战斗故地,每处遗址都诉说着抗联战士们的牺牲与奉献,“抗联女战士李在德,她随三路军西征的时候,她当时是在部队的被服厂。老百姓都是白布,很显眼,容易暴露目标,这样他们就要到山里找一种树,用水浸泡后是黑色的,她们起早贪黑把布染了做成抗联统一的服装,为了行动很隐蔽。有的都从山崖上滚下去了。”

正如《国歌》中所唱: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民族危亡之际,不同背景的人们纷纷投身抗日,只为驱逐侵略者。《东北抗联》纪录片的摄影师宋彦巍站在黄岩城故居前,才真切感受到抗联战士信念之坚定,“黑龙江黄岩城的故居,当时感觉家庭条件是非常优越的,他家住宅的面积非常大,四周都有角楼。当时的这种条件下,他可以真正的放弃自己的小家,来投身革命,保卫国家。”

东北抗联的 14 年,是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壮丽史诗。他们以生命诠释争自由,誓抗战的誓言,铸就忠诚、坚韧、团结、奉献的伟大抗联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丰碑。

记者:徐冬雪

编辑:王童 责编:江莉、陈险峰

监制:王德辉、丁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