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铭记,这一天!

铭记,这一天!

今天,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仪式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同时开幕。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1945年,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80年后的今天,我们以丰富多样的主题展览,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展出的珍贵史料,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历史铁证,更见证了抗战英雄抛头洒血的义无反顾,彰显了中华民族团结抗争的英勇不屈。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历史不仅仅是一连串事件和人物的记录,更是一整套历史观念和价值内涵。在强寇入侵、山河破碎的危急关头,是四万万同胞以血肉之躯,筑起我们新的长城。对于历经磨难而奋起图强的中华民族来说,抗战的历史,不仅是战争史,更是精神史、心灵史;抗战的胜利,不仅是河山光复,更是人心光复、精神重塑。今天,举国上下重温这段厚重的民族记忆,就是要“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让历史如镜、丰碑不朽、精神永恒。

尊重和敬畏历史,是构建正确史观、保持清醒判断的重要基础,也是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的必然之途。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都是对人类和平与正义的挑衅。任何人想要否认、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绝不答应!“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坚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必将更有力地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更充分地警醒全世界人民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华民族对80年前及近代以降自身遭受的动荡和苦难刻骨铭心,从中学到的不是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而是更加坚定维护和平的决心。我们组织纪念活动、展览展陈,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呼唤所有人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守望和平正义、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已经成为全世界坚定的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

记注欲往事之不忘,撰述欲来者之兴起。在那场血与火的洗礼中,中华儿女挺起了民族脊梁,写下了涅槃重生的历史一页,传承着铿锵向前的价值基因。永远记之念之,孕育其中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从七七事变到北平沦陷,21天里发生了什么?

88年前的今天,日本军队诡称因在演习中丢失一名士兵,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随后,29军军部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7月8日凌晨5时许,日军下令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军队发起攻击,并炮轰宛平县城。

7月29日,老百姓发现往日紧闭的城门此刻洞开,四周一片静悄悄,不见了中国守军的一兵一卒。从这一天起,北平城八年的沦陷生涯正式开始。而这一天,距离“七七事变”刚好三个星期。

图片

“七七”之后

蒋介石有个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在卢沟桥事变发生的当天,他在日记里写道:

倭寇在卢沟桥挑衅矣。彼将准备乘我准备未完之时,使我屈服乎?或故与宋哲元为难,使华北独立乎?……倭寇已挑战,决心应战,此其时乎?

这一天,华北大地烽烟四起。

1937年7月7日午夜时分,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给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打电话,诡称有日军陆军一中队夜间在卢沟桥演习,仿佛听见由驻宛平城内之军队发枪数响,致演习部队一时呈现混乱,丢失士兵一名,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29军军部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并答复说,卢沟桥是中国领土,日本军队未经我方事先同意而在此演习,已经违背了国际公法,妨害我国主权,走失士兵我方不能负责。

中日双方军队的交涉一直持续到7月8日凌晨5时许,日军随后下令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军队发起攻击,并炮轰宛平县城。当日晚上,中国守军第29军第110旅奋起抵抗,吉星文团连续击退日军的三次进攻。日军第3大队直扑龙王庙和附近的铁路桥。守卫桥头的29军只有两个排,终因寡不敌众,60多名官兵全部壮烈牺牲。

随后,吉星文团的青年战士用绳梯爬出宛平城,出其不意地将日军的一个中队全歼在铁路桥上,重新把龙王庙和铁路桥夺了回来。

同在7月8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发卢沟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号召全国同胞、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同日,蒋介石电令第29军军长宋哲元: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电令全国备战,并令第26军孙连仲等部4个师归宋哲元指挥,支援第29军作战。

战事仿佛一触即发。

然而,箭在弦上之际,对决角力的双方却都暂时松了手。7月9日晨,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秦德纯与日本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达成了三项口头协议:一、双方立即停止射击;二、日军撤退到丰台,29军撤向卢沟桥以西;三、城内防务由保安队接防,人数限制在300人之内。

南苑血战

7月27日深夜,南苑战事打响。

由于潘毓桂向日军报告了29军的调动计划,日军发动袭击的时刻,正是南苑守军接防开始却尚未完成,最混乱软弱的时候。

当时,宋哲元已经认识到南苑的重要性,因此命令预备队赵登禹132师迅速进驻南苑,以新锐之师阻击日军的进攻。同时,鉴于37师战线太长,原驻守南苑大营的37师部队被调往北平方向以缩短战线。

7月27日,赵登禹到达南苑,急于赴战的他身边只带了一个团,另外,132师的另两个团刚到团河,主力尚在涿州,而37师所部正在撤离。

此时南苑的守军,包括37师一部、佟麟阁副军长率领的军部人员和军官教育团、特务旅孙玉田部两个团、骑兵第9师郑大章部的一个团,还有由热血学生组成的一个学生兵兵团,共计7000余人。鉴于前几天双方的激战,29军方面认为日军还要休整四五天才能真正发起进攻。

战争打响。正如潘毓桂所建议的,首先进攻的华北驻屯军第一联队率先突击潘毓桂描述的守军软肋——南面的学生兵团驻地。

南苑的这场战事,是学生兵们遭遇的第一场战争,也是其中大多数人遭遇的最后一场。这些握枪刚刚半个多月的学生兵,最后大半死在和日军的肉搏战中。

28日凌晨,日军总攻南苑。

原以为可以轻取南苑的日军,在凌晨4时遭到了第一次惨败。

一木清直所部的日军冲进南苑守军的阵地,却在阵地上纷纷踩上了地雷,损失惨重。此前日军多次对南苑的侦察,都未发现这里有布雷防御,这意外的打击使日军队形大乱,一木清直在回忆中写道,他身边的炮兵协调员被炸昏了头,对着话筒大叫——打近了,打近了……他把地雷的爆炸当成了自己的炮火,认为是日军炮兵打得太近了。

地雷的威力,加上学生兵团异常顽强的抵抗,冲入南苑的日军各自为战,失去了统一的指挥。所以,当佟麟阁率领军官教育团和特务旅一部赶来反击的时候,指挥混乱的一木清直大队未经激烈战斗,就又被从阵地上赶了出来。

第一次攻击失败后,有些意外的第二十师团师团长川岸文三郎赶到前线接替了指挥。28日早8时,日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发动了第二次进攻。日军飞机也赶来助战,没有防空经验的29军守军损失惨重,通讯系统完全被摧毁,攻击的日军迅速攻占了29军的第一线阵地,南苑阵地的外壕外墙被日军多处突破。

但是,29军的抵抗依然十分猛烈,日军寸步难进,死伤甚重。

由于遭到意外顽强的抵抗,川岸下达了两条对南苑之战结果至关重要的命令——第一条是命令从承德起飞的轰炸机部队全力加强对南苑的轰炸和扫射。第二条命令,是要求日军驻扎在通县的预备队——华北驻屯军第二联队(萱岛联队)从通县南下,自侧背的东方夹击南苑守军。

下达第一条命令,是因为川岸看清了29军防空火力几乎为零的弱点。空袭非常有效,南苑在炸弹爆炸声中变成了一片火海。据参加过南苑战斗的29军官兵后来回忆,日军的轰炸令战士只能挨打,无法还击,军心迅速动摇。而第二条命令,则是因为他收到了潘毓桂的密报。

突围中,有人向南走,也有人向北走。其中南线为教导旅一部,当天在永定河与当地守军会合,后撤保定。北线为军部主力,佟麟阁、赵登禹均随此路突围。因为激烈的战斗,而且部队中夹杂了大量的非战斗人员,突围后向北平撤退的部队队形混乱,争先恐后,各部长官实际都已经难以掌握部队,从后来的资料看,突围中佟赵之间也都失去了联系。

这时,南苑守军撤退的路线沿途,已经排布好了日军的华北驻屯军第二联队。他们把机枪架在了道路两边的田地和村庄中,静候着退下来的南苑守军。

这又是被叛卖的结果。当时,赵登禹下达的撤退令并非擅自行事,而是根据宋哲元的命令。28日南苑遭到袭击,宋哲元料守军难以支撑,当日上午下令赵登禹率部撤离。但是,由于南苑通讯系统都被日军摧毁,命令通过最近的38师部队派员冒死送达南苑时,已经过去了几个小时。

在这几个小时的时间里,命令的内容,军队的撤退路线,早已被潘毓桂转给了日军。因此,才有了川岸立即让驻屯军第二联队由通县转而前往大红门方向的命令。

这直接导致了赵登禹与佟麟阁两位将军的阵亡。

下午4时,南苑撤退下来的守军在大红门一带落入日军伏击圈。由于缺乏遮蔽,又没有防备,战斗很快演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南苑守军共七千多名,最后伤亡五千余人,大部分就是在这里损失的。
这是29军平津抗战中最为惨烈的一幕,也是南苑保卫战的最后一幕。次日,宋哲元下令放弃北平,29军全线南撤。
荐阅读

入选国家“两新”支持名单

2025年研学旅游主题宣传推广活动启动


来源:北京日报、北京日报纪事

责编:乔明周;

监制:苑玉虹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